浙江金蟬布藝股份有限公司轉型生產口罩,日產20萬只。
浙江聚成服飾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收拾干凈,等待機器入場生產口罩。
企業“一窩蜂”上馬口罩生產線,導致口罩生產設備、原材料價格“水漲船高”。記者調查得知,口罩生產設備的價格,從年初的每臺17萬元左右,上漲至每臺50萬元,有些高檔設備上漲的幅度更大。熔噴無紡布是口罩核心原材料,從原來的約2萬元一噸飛漲到約42萬元一噸,上漲了20倍。盡管設備、原材料等價格扶搖直上,但企業仍無法及時拿到貨,導致遲遲不能投產。
A
■新聞現象
膠囊、包裝等企業
紛紛“跨界”做口罩
昨天,新昌縣的陳小姐收到朋友快遞給她的一包口罩,打開一看,沒想到口罩的生產廠家正是新昌本土企業——浙江益立膠囊股份有限公司。“益立膠囊”是一家生產空心膠囊的企業,2月26日,該企業利用原有凈化車間,啟動了新昌縣首條全自動醫用口罩生產線,單條生產線日產口罩可以達到10萬只。
“華光膠囊”也是新昌一家知名企業,已有30余年膠囊生產歷史。疫情暴發后,該公司果斷轉型口罩生產。“我們預計投入五六百萬元,日生產口罩40萬只。這既能增加公司效益,又能緩解口罩供求矛盾。”該公司負責人朱先生說。
轉型生產口罩的企業在我市遍地開花。位于柯橋區的浙江金蟬布藝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多年積累的布料生產優勢,新增了口罩生產線,如今每天可生產口罩20萬只。待7條生產線全部投產后,日均可產70萬只口罩。
位于越城區稽山街道的浙江聚成服飾有限公司,也于近日成立了口罩生產部門。公司總經理余偉強告訴記者,這條轉型之路走起來并不容易,“我們籌備了大半個月,目前全自動的口罩生產機訂到了兩臺,大概3月20日左右才能到貨,預計3月25日投產。”
位于諸暨市的知名紡企浙江富潤控股集團也在加緊向口罩領域“跨界”,目前正在對1000多平方米廠房進行改造。預計設備投用后,一條生產線每天可生產10萬只口罩。“我們轉型做口罩,比其他企業方便些,主要是能滿足社會的需要。”浙江富潤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趙林中說。
除“跨界”生產口罩,還有不少企業轉型生產防護服、消毒液、紅外線額溫槍等防疫物資。柯橋馬能無紡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無紡布生產企業,之前并不生產熔噴無紡布,最近新引進了熔噴無紡布生產設備,一年可達到300噸的產能,可供應4億只口罩的生產。嵊州市多家紡織企業轉型生產防護服,多家化妝品公司轉型生產消毒液。
到底有多少企業在轉型生產口罩?記者從紹興市經信局了解到,截至3月10日,全市共有33家企業轉產或擬轉產民用口罩,其中13家企業已形成實際產能,日產能達105萬只。如果33家企業全部投產,預計日產能最高可達1047萬只。以柯橋區為例,該區共有10家企業擬轉產口罩或新建口罩生產線,4家企業已新購口罩機設備,預計3月15日起日產能達140萬只。在嵊州市,有10多家企業計劃轉型生產口罩,目前有6家企業購買了機器設備。此外,嵊州的“中昆醫療”是一家新建口罩生產企業,目前已正常投產。
從全國來看,據媒體報道,中石化、富士康、比亞迪、格力等“大佬”均已布局口罩產業。
B
■新聞調查
設備原材料價格飛漲
企業轉產壓力不小
企業“一窩蜂”上馬口罩生產線,導致口罩生產設備、原材料價格“水漲船高”。記者調查得知,口罩生產設備的價格,從年初的每臺17萬元左右,上漲至如今的每臺50萬元,有些高檔設備上漲的幅度更大。熔噴無紡布是口罩中間過濾層的原材料,目前市場最緊俏,從原來的約2萬元一噸飛漲到約42萬元一噸,上漲了20倍。此外,口罩上的耳帶、鼻梁條等配件的價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漲。
雖然設備、原料等價格扶搖直上,卻仍一貨難求。不少企業無法及時拿到貨,導致遲遲不能投產。位于越城區斗門街道的浙江中塑包裝印務有限公司,主要生產食品包裝袋,最近也轉型生產口罩。2月初,該公司花了近60萬元,向蘇州一家企業購買了一臺口罩機器,但至今仍未到貨。“我們廠區都弄好了,就等設備運過來,可廠家說仍在調試。我希望能早點投產,一旦疫情結束,口罩就不再是‘搶手貨’了。”該公司負責人吳國海說。
同樣焦慮的還有“華光膠囊”,他們購買的口罩生產設備也遲遲沒有到廠。“我們凈化車間建好了,原材料也備好了,就缺機器。”該公司負責人朱先生說。除了機器,一旦投產,他還擔心原材料。“其實,我們熔噴布原料也有限,一旦生產線投入使用,今后熔噴布的采購壓力不小。”
除了生產設備、原材料緊俏,導致生產成本大幅提升,不少企業還擔心市場前景。
“我們在生產成本正處于高位時進入,接下來一旦疫情結束,對口罩的需要量肯定會大幅下降,那時我們的口罩賣給誰?”采訪中有企業主表示擔擾。也有企業開始未雨綢繆,“我們已開始籌備建造無菌車間,爭取能申請到醫用資質的口罩生產,做長遠生意。”余偉強說。“華光膠囊”負責人也表示,等疫情結束后,他們主攻N95口罩,走高端市場,絕不因為口罩市場萎縮就放棄生產。
C
■新聞觀察
把握市場規律
切忌盲目“跨界”
雖然許多企業“跨界”生產口罩,大大緩解了我市口罩供需矛盾:根據各區、縣(市)每周上報口罩的日消耗量(包括企業復工,政府行政需求與社會需求),上周,我市平均每天口罩的消耗量為226萬只。從消耗與產能數據比較,目前紹興口罩需求量仍很大。特別是疫情尚未結束,口罩仍是不可或缺的防疫物資。
但隨著投入生產口罩的企業越來越多,會導致我市口罩產能過剩嗎?面對企業的這一擔憂,紹興文理學院越商研究院院長李生校教授預計,3月份,我市對口罩的需求量依然很高,生產的口罩可以被及時消耗掉。但到了4月份,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以及口罩產量的增加,會存在口罩過剩的情況。
李生校分析,目前“跨界”的企業主要有三類:一部分企業轉型生產口罩只是短期行為,比如縫織類企業,掉頭快,后期市場上口罩供求平衡后,一旦發現無利可圖可以很快回到原來的主業上來;一部分企業轉型快慢與設備和原料是否到位有關,許多企業目前還卡在設備與原料的關口上;還有一部分企業處于觀望階段,如果后期市場趨勢顯示口罩產能過剩,那么估計這些企業就不會轉型。
我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有關人士說:“醫用口罩監管較為嚴格,一些沒有經驗的企業盲目上馬后,可能會遇到發展瓶頸。企業還是要理性思考,抓住市場機遇固然重要,但把握市場規律和充分了解行業特征也不可缺,切忌盲目‘跨界’。”
市經信局有關人士分析,接下來,隨著學校復學,以及海外疫情的暴發,口罩的需求量也會有所增加,屆時中國仍將發揮“世界工廠”的作用。但產能過剩的風險預計4月開始會顯現,建議企業加強市場研判,考慮制作兒童口罩,同時加強產品質量管理,提高生產標準以達到出口要求,從而降低因產能過剩而導致產品積壓的風險。